2008年8月15日 星期五

科學季主軸「生活即科學」 讓科技也很Easy!

日常生活中,難道只有電腦、星像才能算的上是科學嗎?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迷思。國科會指出,
其實最早的科學起緣於自然觀察,活當中處處是科學,2008年科學季主打「生活即科學」
「阿公阿嬤智慧」到體會南島民族生活智慧,不只加重人文科學所佔比重,
也希望每一個主題讓參展民眾感到熟悉可以更親近科學,進而愛上科學。

◎生活即科學老祖宗智慧幫大忙
為了將科學教育向下紮根,國科會自2千年開始,每年都會舉辦科學季,今年邁入第9個年頭

;打破以往外界認為「科學等於高科技」,今年科學季特別以「生活即科學」為主軸,
讓科學不再難以親近。

走進高雄科工館「阿公阿嬤智慧」的展覽會場,映入眼簾的是熟悉的閩南建築風格,
不只有印象中紅磚瓦房子,還有可以打陀螺的稻埕。
用「展示空間」和觀眾的「生活經驗」連結,讓一般民眾更容易理解科學的奧秘。
高雄科工館副研究員張崇山指出,老一輩的民眾對於氣象諺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但其實仔細用現代科學分析,都合情合理。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
原來老一輩流傳下來的「祖傳秘方」,原來裡頭大有學問。
張崇山:『我們古早時候香蕉沒有熟透,仍是綠色,該怎麼做?

就會把他放到米甕,或者是用布蓋起來、悶著,這個原理是什麼?
因為植物中裡面有乙烯的成份,乙烯成份散發出來會有催熟的效果,這就是科學。』

◎走入南島民族生活處處都有科學
除了老一輩的智慧,了解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也成為今年科學季的主題之一

位在台東的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提供原住民傳承經驗的機會,
呈現有別於西方主流科學概念的南島民族生活智慧。像是「石器時代的高科技」
將探討史前時代竟然也有玉器製造中心當時的原住民是如何翻山渡海進行玉器交換體系及交通網絡
而原住民獨特的時間觀念,也可以從「南島歲月」的展中展看到,
沒有日曆的排灣族人可以用植物生長變化推測日期。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承辦人陳俊男:『時間觀,探討短時間長時間他們怎麼去呈現,例如布農族有保存畫曆,上面有很多符號,他們會依照符號去進行一年的儀式行為。排灣族會把重大事件雕刻在木頭上變成木雕,他會傳承下去,會告訴後代曾經發生甚麼樣的大事件。
雖然沒有像西方醫學將人體臟器分類,但阿美族人卻也有自己一套的分類和命名體系,陳俊男說,阿美族人對健康定義相當不同,他們認為,除了生理和心理完整之外,得要有和諧的社會人際關係,才算是完整的健康,和現代醫學強調的健康概念,有許多相似之處。



◎主打人文科學外基礎科學知識以互動呈現
今年科學季活動,國科會特別將人文科學比例加重。至於在基礎科學部分,維持往年水準,

像是「視界奇觀」特展,融合生物視覺構造的特性和生活科技發展,民眾可以了解,
原來人類眼睛對紅、綠、藍三種色光有反應,但某些鳥類卻可以看到第四種紫外光,
成為動物的優勢;而人類眼睛的特性在於,部分光源或視覺死角是大腦無法處理的訊息,
這也成為魔術的概念。台灣科技大學教授楊銘乾:『我們都主觀認為,以我們觀點來看,
動物們看的東西不一定是這樣子,有的動物視力很好,像是老鷹,有的動物視力很差像貓,
但眼睛在夜晚的時候,視力要比人類好很多,所以每種動物都有他不同的能力。
人看到訊息腦子沒辦法處理的時候會有盲點在,魔術師利用人眼特性,可以變出魔術。

打破以往科學就等於艱深知識的既有印象,2008年科學季格外的活潑、生活化。
國科會科學教育發展處長林陳涌表示,最早的科學起緣於自然觀察,
像是觀察星象軌道成為後來通稱的天文學。今年的科學季系列展覽要走進每個人的生活,
希望更貼近參展民眾,預估全台北、中、南、東7大展覽地點,可吸引15萬名民眾。
至於明年適逢國科會成立50周年,國科會希望展覽活動可以「全台動起來」,
深入每一個地點,拉近城鄉差距,讓科學和生活「零距離」。





本文取自於奇摩新聞  2008/08/04 更新

















沒有留言: